党建 | 优秀征文--“致敬吾辈楷模,争做时代先锋”

|
浏览量:

致敬吾辈楷模,争做时代雷锋

 

观太姥爷刘克之照片有感

站降倭寇挺出关,抗大随迁落北安。

蒋另封杀根据地,求存唯靠自耕田。

长征爷领拉绳紧,抗日奶播种粒欢。

敬看当年生产影,心灵震撼入魂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 张上上

 

1图1:刘克之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;

 

1图2: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克之夫妇随抗日军政大学转战东北,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。刘克之同志时任供给部政委(前排拉犁左一者)夫人贾克时任教员(左上黑衣跨篮者)图为1946年初部队生产自救场面

 

        生者寻根,落叶归根。有人烟处,必有血脉传承。正如松柏之茂,隆冬不衰;百川之海,亘古奔流;血脉如此,精神亦如此。时代变迁,迁不走雷锋的信念,岁月流逝,逝不去雷锋的精神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太姥爷去世时留下遗愿:“活时为国家为革命尽忠,死后要埋在父母坟旁守候尽孝”,于是姥爷姥姥带着在外漂泊大半生的太姥爷的骨灰魂归故里。望着庄重的红军墓,姥爷动容地为我讲述起太姥爷的故事。

1图3:老红军刘克之纪念馆

 

        太姥爷名叫刘克之,他出身贫寒,小时候受尽了剥削和压迫。1927年秋收起义起,革命运动蓬勃发展,刘克之深受革命思想浪潮影响,广泛参与农民运动,并于次年加入彭德怀元帅领导的红五军,年仅14岁的他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南征北战二十余载,太姥爷参与过的大大小小的战斗数不胜数,在最黑暗的时期保留住了革命星火。这是党筚路蓝缕的革命史,也是刘克之身为党员英勇无畏的前半生,受伤后头部残留的弹片是他英雄的象征。抗战胜利后,太姥爷仍坚持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,即使后来伤病复发,他仍不顾伤痛到各处作报告,用亲身经历讲述长征的故事,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我望着墓碑上镌刻的“老红军 刘克之”,遒劲有力的笔迹一如他坚韧不屈的精神,敬意便自四肢百骸油然而生,他是我的至亲,更是一名人民英雄。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党和人民,我认为这是对“英雄”的完美诠释,亦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新时期的不断追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无畏,无私,不求回报,在太姥爷故事的字里行间,我读到了真正的雷锋精神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,“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,雷锋精神是永恒的。”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,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,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,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。

1图4:1944年刘克之时任抗日军政大学四队大队长(前排右一为刘克之)

 

1图5:刘克之与苏联红军合影

 

        空谈不是雷锋精神,我们要学习雷锋,就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。何谓“奉献”,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泱泱华夏发展至此,是因为无数爱国志士不计生死前仆后继的奉献,我们生逢盛世,长于中华,更应奉献于中华。从小事做起,我们可以乐于助人,以有限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,汇聚万点星光照亮夜空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学习雷锋,就要学习他的“螺丝钉”精神。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,当人们看不见他的时候,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,而默默付出的英雄也正是如此。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少不了我们每一个岗位的默默耕耘,自觉地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,兢兢业业,在平凡的岗位上甘愿为祖国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学习雷锋,就要学习他的艰苦奋斗。宁做高山岩石之松,不做湖岸河旁之柳,成功绝不是一时之事,而是需要不断的奋斗,我们要学会艰苦奋斗,唯有将汗水洒在大地上,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,尝尽生活中的苦,才能迎来结果的甜,开启新征程。

1图6:刘克之的照片

 

        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。我仿佛看见太姥爷刘克之的殷切期盼,听到雷锋的谆谆教诲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,亦是时代交付我们的使命,青年一代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,学习雷锋精神,秉承坚定的理想信念,以小我成就大我,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,且以丹心寄华夏,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。

 

 

 

撰       稿:张上上

素材来源: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刘克之纪念馆

责任编辑:赵安然

初       审:邱园园

终       审:张志万

 

CGT活动